期货配资是什么意思? 提出“计划生育”的那个人错了吗?被打倒20年,101岁才去世
在星座学中,也有这样三个星座,他们分别是双子座,天秤座和天蝎座,他们对失业的不择手段,总让人认为他们有不好的一面,但他们却是那个最能坚定初心的人。
1957年7月5日,“计划生育”理论首次见诸《人民日报》。
当时,中国只有6亿人,他却目光如炬,道出“人口增长将拖累国家经济”的警世危言。
他预测,50年后,中国人口将达“26亿”;
他说,知识的增加,将减低人们的性欲,“把生儿育女看做包袱”;
他特别强调,计划生育最重要的是宣传避孕,“切忌人工流产”
……
这些石破天惊的理论,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,令人侧目。
可以想象,在那个生产建设热情极高的年代,在“人多力量大”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”的语境中,这需要多大的勇气。
他小心翼翼,又铁骨铮铮。
后来,他仍然被打趴下了。厄运压身20年。
20年后,国家意识到人口问题,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推行,但人口已经增长了5亿。
最不幸的是,他的计划生育理论,原本并不是这个样子。
【一、天生“反骨”】
1882年6月24日(光绪八年五月初九),浙江绍兴嵊县的“马树记”酒坊里,诞下一子。
风水先生掐指一算,这孩子生得十分凑巧:马年马月马日马时,而且还姓马。“五马落地,必出贵人也”。
他就是后来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、教育学家、人口学家,马寅初。
马家五子,寅初最为聪明伶俐。
读私塾时,父亲就想让他继承家业,掌管酒店,管理账目,但他天生有点小“反骨”,不听父亲的劝,非要去城里新学堂求学。
为此,和父亲还对抗了一阵子,消极怠工,罢学罢读。
父亲无奈,托老友带他到上海读书,从此改变一生。
(1907年即将出国留学的中国学子)
在上海,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。
在“育英书馆”完成中学学业后,1903年,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洋大学学习冶矿专业。
1907年,他获得官费留学资格,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,并于1910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。
随后,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,分别于1911年和1914年获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。
1916年,马寅初拒绝了导师的盛情挽留,归国任职于北洋政府。
后来,由于忍受不了官场习俗,他便接受蔡元培邀请,前往北大任教。
马寅初曾做省府委员,但为官傲骨清风。
1928年,在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时,曾主持德清县县长候选人的考试。
一个入围候选人来到他住所,送上两袋“银洋钿”,求关照。
关照费一共1300块大洋,价值不菲。
当时,1块大洋就能买5斤猪肉,一个政府文员才每月12块大洋。
面对这诱惑,马寅初全数退还,对保姆说:
“跑官买官,到我马寅初门上,简直是蚊子叮菩萨,找错了人。这样的人一旦当了县长,不知要搜刮多少钱!”
马氏风骨,可见一斑。
新中国成立后,马寅初留在了大陆,担任了重要的职务,包括浙江大学、北京大学等校校长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等职。
【二、新人口论】
马寅初历史留名,皆因他的《新人口论》石破天惊。
其中最著名的论断,就是“计划生育”。
马寅初作为一位经济学家,他的研究领域并不局限于传统的经济问题,而是拓展到了与经济密切相关的人口问题。
他的《新人口论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,对当时乃至当下中国的人口政策,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其人口理论,概有以下几个亮点:
1、人增长太快
当时,全国人口6.1亿,每年增加1200万至1300万,增殖率20‰。
他说,这样的增长率,到30年(1987年)后,人口将突破11亿。
“我敢说,过几年这个净增率还是保守的呢,如以30‰计算,50年(2007年)后我国人口将达26亿!”
这个数据与现实有些出入:
根据公开的数据,1987年末,我国人口总数为10.8亿人;2007年为13.2亿人。
2,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
一是社会和平,战争、盗匪、案件均比解放前减少,死于非命的人少了;
二是婚姻家庭组建得多了:
“在解放以前,青年人毕业即失业;现在毕业以后,国家分配工作。”
“并且政府照顾已婚夫妇,原则上分配在一个城市内工作,生育的机会也就增加了。
三是幼老福利好了:
妇女“产妇产前产后有56天的休假,这在解放前是没有的。”
对老人,“孤寡老人政府有照顾,退休有养老金”,以往是“人生七十古来稀,现在是人生七十多来兮”。
四,和尚尼姑大半都还俗结婚了,娼妓从良。
马寅初预言,和平社会中,“将来和尚和尼姑的人数也不会多。在资本主义国家不能解决的娼妓问题,我们也彻底解决”。
3,我国用于发展工业的钱太少
“我国最大的矛盾是,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资金积累得似乎太慢。”
他在报告指出,我国的国民收入在1956年将近900亿元,其中消费部分约为79%,积累部分约为21%。
而在苏联,消费占75%,而积累占25%,即占国民收入的1/4。
苏联总结经验,称,“苏联生产能力的继续增长,是由于每年技术装备的倍数增加。”
因此,中国也要这样,要大幅度提高技术装备,提高工业生产率,而这样做,必须大力积累资金。
但国民总收入就这么多,积累要增加,消费就要降低。但“只顾工业化,不顾人民了,不免会出乱子。这也是波匈事件的原因之一。”
因此,解决这个矛盾,就非控制人口不可。
(1957年,武汉长江大桥通车)
4,计划生育
马寅初明确提出,“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,最重要的是普遍宣传避孕,切忌人工流产。”
他深知中国人喜欢多子多孙,生活稍微好一点,就想娶妻生子,“早生贵子”、“儿孙满堂”、“五世同堂”、“五世其昌”、“多福多寿多男子”等封建思想,禁锢着中国男人。
而在妇女心理中,皆以生子为天职,以不育为大耻;
在父母心理中,嫌儿媳不生育,重婚纳妾,就理所当然。
要改变这种思想,施行计划生育。
要施行计划生育,就要有步骤地进行。
具体来说,要从宣传、立法、行政力量三步循序着手。
第一,要普遍宣传
使广大农民群众都明知节育的重要性,并能实际应用节育的方法。
要大力宣传早婚的害处,迟婚的好处,“大概男子25岁、女子23岁结婚是比较适当的”。
第二,要修改婚姻法
但宣传没有收到一定的效果前,人们没有接受节制生育理念的情况下,不考虑修法,否则“不免发生争先恐后结婚的情况”。
第三,依靠行政力量
国家为啥要用行政力量来推行计划生育?
马寅初说,因为很多人不了解一个基本的事实:养活一个孩子所需的家庭的开支,远远“抵不上国家的开支大”。
因此,如果在婚姻法修改之后,控制人口的力量还不够大,“自应辅之以更严厉更有效的行政力量”。
但是,行政力量纵然再严厉,再有力,马寅初也不提倡伤害健康。并强调,“切忌人工流产”。
其列举的理由,有4个:
第一,这是杀生,胎儿有生命权;
第二,损害健康,会使妇女一生多病。
“我有几个亲戚身体本来很好,刮了子宫后不是生这样病,就生那样病。”
第三,冲淡避孕的意义,使人们把避孕寄托在人工流产上。
依赖人工流产,就不认真避孕了,“尤其是男子,对避孕不负责,不积极,只图自己一时的快乐,不顾女子长期的痛苦,实在太不公平。”
第四,会增加医疗负担。
【三、厄运】
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和计划生育提法,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下,显得非常大胆,且具有前瞻性。
但是,所谓“高人之行,负非于世;独见之虑,见疑于人”,任何时代的少数清醒者,敢吐真言,必遭多数者的批评。
不屈的性格,使马寅初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抗争。
《新人口论》的调查,始于1953年,两三年后成于初稿。
1955年6月,人大代表开会时,马寅初在浙江小组会上,进行了初步介绍。
当即就遭到与会代表的大多数的反对。
有人说,这是马尔萨斯“人口论”的那一套,是在拿帝国主义反动派的观点来攻击中国。
马尔萨斯,是1798年的一个英国牧师,他的著名“人口论”是说,人口会以几何级数增长,而食物供给则以算术级数增长,从而得出人口增长最终会受到资源限制的结论。
他的观点倾向于认为,人口增长如果不加以控制,将会导致贫困和灾难。
而马寅初的“新人口论”,是在强调控制人口,增加积累,从而发展工业,改善人民生活。
在与马尔萨斯划清界限,论证其观点的破产时,马寅初无意提出了一个几十年后成为中国现实的问题:
“上层分子的生殖率停滞不变,他们把生儿育女看做包袱。”
他说,科学愈发达,人民的文化水平也愈加提高。而知识的增加,一方面促使劳动生产率增长,另一方面促使生殖率减低。
“例如,社会上层分子和脑力劳动者,娱乐的方式较多,如打球、划船、骑马、打猎等多方面的活动,减低了他们的性欲。”
这些问题,在几十年后竟然成为中国的现实,恐怕是他始料未及的。
有人认为,这并未脱离马尔萨斯的窠臼。
还有人说,计划经济就应该计划生育,实在荒唐。
好在,国家领导人周总理、陈云等支持他的工作。
周总理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中明确指出,“适当地提倡计划生育”。
1957年2月,在中南海紫光阁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,马寅初有幸见到毛主席,并向他报告了相关观点。
(配图)
毛主席高兴地说:
“人口是不是可以搞成有计划地生产,完全可以进行研究和试验。马寅初今天讲得很好,从前他的意见,百花齐放没有放出来,准备放就有人反对,今天算是畅所欲言了。”
他还饶有风趣地说:
“我看人类是最不会管理自己了。工厂生产布匹、桌椅板凳、钢铁,有计划,而人类对于生产人类自己就没有计划,这是无政府主义、无组织无纪律。这样下去,我看人类是要提前毁掉的。中国六亿人口,增加十倍是多少?六十亿,那时候就快要接近灭亡了。”
最后,毛主席还指示:
“关于这个问题,政府可能要设一个部门,或者设一个节育委员会,作为政府机关。人民团体也可以组织一个。因为要解决技术问题,设一个部门,要有经费,要想办法,要宣传。”
有了毛主席的认可,马寅初高兴极了。
3月,他应邀出席中华医学会节育技术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大会。
他在会上发言说:
“控制人口,必须用政治力量才能达到,控制人口必须要由政府来做,这件事只有我们这个政府做得到。
“因为要做这件事的政府,须有两个条件:一个必须是强有力的,一个必须是人民拥护的。我们的政府是有这两个条件的。”
4月,他接受《文汇报》采访,记者问他,都说我们中国地大物博,人口众多,是咱的优势,现在怎么反而成了问题了呢?
马答:
“你看看我们的人民,过去是怎样生活的!过去很多人是‘糠菜半年粮’,饥荒时连糠菜都吃不到,吃草根,吃树皮,死尸遍野,乞丐满天下……人口众多本身,也是造成我们较别的国家人民更穷更苦的原因之一。”
6月,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,马寅初将其建议书面递交大会。
7月5日,《人民日报》将其建议全文发表,这就是他著名的《新人口论》。
(马寅初有8个孩子)
然而,此论刚发表4个多月,政治风向就发生了变化。《人民日报》发表社论,批评经济工作中的“右倾保守”现象,提出“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。”
1958年5月,全国进入赶超英美的新形势。
随之而来,马寅初的人口论,批判者越来越多了。此时,他已经年近八旬,却仍在杂志上发文,继续重申他的观点,与现实毫不妥协。
“我虽年近80,明知寡不敌众,自当单身匹马,出来应战,直至战死为止,绝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。”他抱病论战。
不久,他被免去了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,被迫辞去校长职务。不能发表文章,不能演讲,不能接受记者采访,更不能会见外国友人。
幸有在周恩来保护,他才没有受到致命打击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中国确实面临了人口增长带来的一系列挑战,包括资源分配、就业压力、养老问题等。
在1970年代,中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,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马寅初关于控制人口增长的一些观点
马寅初先生的晚年,体现了他坚持真理和爱国精神的特质。
活得久的才是胜利者。
1979年9月,97岁高龄的马老获得平反,他的观点重新得到了认可和尊重。
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,同时重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。
晚年的马寅初,仍然不忘读书,继续保持着对学术的追求和对国家发展的关注 。
1982年5月10日逝世,马老在京安详去世,享年101岁 。
“控制人口”、“计划生育”、“避孕”、“晚婚”、“切忌人工流产”,“生儿育女成包袱”……这些科学而前瞻性的观点,证明了这名智者目光如炬。
他的一生和学术贡献期货配资是什么意思?,被后人所铭记,他的精神和思想,继续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学和人口学研究 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