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资股牛网 1976年,江青被抓后贺子珍一脸平静,对李敏说:我该回去工作了
1976年夏天,毛泽东的状态一直很不好,病魔已经侵入了他的身体内部,使他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。8月下旬,得知父亲病情的李敏连忙赶回中南海,她赶到时,毛泽东刚刚鼻饲完毕配资股牛网,非常疲倦,但听到女儿的声音,他还是用尽力气在女儿手上画了一个圆。
贺子珍和李敏、孔东梅的合照
这是他给李敏的暗号,“圆”与贺子珍小名“桂圆”的“圆”同字,他在人生的最后时光,仍然挂念着贺子珍。同样,在上海的贺子珍也在挂念着毛泽东。
“我好悔!”
遥想起多年前,自己不顾一切也要离开中国的样子,贺子珍内心就感到无比地后悔。要不是自己的倔强,或许自己的晚年也不会如此孤单,这是贺子珍的真实感受。
1958年,贺子珍提出要在江西南昌住下来,现任江西的领导方志纯是她苏联的同班同学,朱旦华曾是毛泽民的妻子,而且江西还是她的家乡,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,令她心安。
中央很快批准了贺子珍的请求,之后,江西省委为贺子珍安排了一处二层楼房的小院,即南昌三纬路20号。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贺子珍的生活,方志纯给她分配了一个年轻的姑娘做她身边的护士。
贺子珍
护士名叫卢泮云,刚刚从江西省卫校毕业,还没有在分配的工作上坐热就被安排了这个特殊的任务。方志纯看着卢泮云非常亲切,热情地向她介绍着自己的家人,最后他说道:“组织安排你去照顾一位老革命家,她是毛主席原来的夫人贺子珍,你愿不愿意去?”
卢泮云认真地点了点头,表示服从组织的一切安排。方志纯放下心来,又嘱咐了几句。
贺子珍在苏联受过很多苦,回国后身体和精神一直很不好,不喜欢和陌生人相处,所以方志纯特地嘱咐卢泮云,到贺子珍身边后,就说是他弋阳的姨侄女。当天,方志纯带着卢泮来到贺子珍的家中,笑着说:“我让我弋阳的姨侄女照顾你怎么样?”
看着面善的卢泮云,贺子珍很是热情地拉着她的手问:“你多大了,家里还有些什么人?”卢泮云一一作答,她其实是万载人,口音和弋阳差不多,所以贺子珍没有发现异常,当天晚上还要卢泮云和她一起睡在弹簧床上。
江西省委对贺子珍很照顾,不仅为她配备了护士,还有从上海来的医护人员查元清、专门做饭的江西老妈妈,还有一位看门的赵伯。老妈妈和赵伯都是江西永新人,贺子珍就感觉在自己家一样。
在这个不大的小院中,有10间房,贺子珍经常半夜起床,所以卢泮云就一直陪着她,两人睡在一间有两张床的卧室。卢泮云是一个性格很好的姑娘,很少见到她对谁生气、发火,每当晚上贺子珍睡不着时,卢泮云总是揉着睡眼安慰贺子珍。
陪在贺子珍身边的那段时间,卢泮云逐渐了解了一些过去,当听到贺子珍在苏联受的苦难时,卢泮云的心也会跟着揪起来,她很敬重贺子珍,更是被贺子珍与毛主席的爱情所动容。
一天,江西省有关部门利用星期天举办一次工业展览,朱旦华特意邀请贺子珍前去参观。卢泮云小心地搀扶着贺子珍往里走,但是走到门口时贺子珍突然不走了,卢泮云抬起头这才看到贺子珍已经满眼泪水。
朱旦华
原来,门口竖立着一尊毛主席的雕像,挥举着巨手,好像在号召人民。贺子珍完全看呆了,一动也不动。卢泮云看着贺子珍难过的样子,自己心里也不好受,也不知道如何安慰。这时,朱旦华走上前,轻轻抚上贺子珍的肩头:“子珍,我们进去吧!”
贺子珍泪流满面,很久才说轻轻地说出一句:“我好悔!”
这三个字说得很轻,却异常沉重,朱旦华也不知该如何安慰,就这样静静地陪着贺子珍站立了许久,之后才进入会场。
最后一次相见
1959年,李敏的婚礼即将来临,但此时毛泽东还在庐山参加会议。为了不错过女儿的婚礼,毛泽东一再让李银桥打电话给李敏推迟婚期,要等他回去再举行。李敏是他和贺子珍唯一活下来的孩子,毛泽东对这个女儿感情很深,婚礼一定要参加。
毛主席和李敏、孔令华的合影
就在会议即将进行时,曾经在井冈山与毛泽东一起革命的曾志也来到了庐山,她特意拜访了毛泽东,并说:“我在来庐山的路上,去看望了你的一个老相识。”毛泽东好奇地问:“谁呀?”曾志说:“贺子珍。”
听到这个名字,看着老战友,毛泽东的眼神突然暗淡下来,似乎想到往事。毛泽东问:“她最近怎么样?”
曾志回忆起前些天她去看望贺子珍,贺子珍一眼就认出了她,还热情地与她谈起往事,晚上两个人又同吃同睡。在交往中,曾志丝毫没有看出贺子珍有何异常,除了容颜不再,性格还像以前那样活泼、健谈。
想到这里,曾志有些愤愤不平地说:“我看她很正常嘛,哪里像他们说的那样,她过去的事情记得很清楚。”曾志提到贺子珍的近况还不错,毛泽东十分动情,作出了一个决定,他说:“我们到底是十年夫妻啊!自延安分别后,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,21年了,你同汪东兴谈一谈看能不能安排和她见见面。”
曾志
汪东兴跟随毛泽东十几年,自然知道这件事需要保密,他没有委托任何人去办这件事,自己亲自找到方志纯商量此事。方志纯与汪东兴商量决定,趁着江青还没有上山,将贺子珍接来。
当天晚上,美庐180号二楼备好了饭菜,一盘青椒炒肉丝、一碟炸辣椒,还有两个菜。不一会儿,曾志和朱旦华受毛主席邀请如约而来,入座后,毛主席与他们二人聊了很多,但始终没有提到贺子珍。
直到晚饭结束后,毛泽东才问:“很想和贺子珍见一面,怎么搞好?”朱旦华说:“听主席的。”毛泽东点点头,没有再说话。
几天后,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对夫人水静说:“毛主席想见见贺子珍,要你和朱旦华今天下午回南昌,把贺子珍大姐接上庐山。”水静有点吃惊,但还是答应了下来。但是要以什么理由请贺子珍上庐山呢?
水静
左思右想,水静想到一个理由:贺子珍是老红军,江西省委请她上山避暑。
从庐山到南昌,水静只花了两个小时,她进入贺子珍的家就看到卢泮云正在为她盘头,贺子珍正高兴地拿着镜子看来看去。“贺大姐。”水静亲昵地叫着,贺子珍看到她来,有礼貌的站起身来迎接。
担心夜长梦多,水静直接表明来意:“今年南昌太热,江西省委请您去庐山避暑。”因担心贺子珍的病情,家里从来不放报纸、收音机之类的东西,所以贺子珍根本不知道毛泽东就在庐山。贺子珍摇摇头:“又要花公家的钱,我不去。”
水静赶紧解释:“您是老红军,省委很敬重您,这次我们都去,不花公家钱。”在水静的劝慰下,贺子珍这才答应了上庐山。
第二天,水静陪同贺子珍悄悄来到了庐山28号招待所,将贺子珍安排好后,水静就向毛主席报告去了。晚上,贺子珍在水静的搀扶下准时来到180号,封耀松已经在客厅里面等着了,见两位女士到来,封耀松连忙上前迎接,把她们带到了二楼。
贺子珍一个人进了房间,水静和封耀松就坐在门口等。大概过了四十五分钟,封耀松听到了叫铃声,他进去给房间里的两人重新添了茶,又退了出去。
过了一会儿,封耀松又听到了铃声,谈话结束了。封耀松将贺子珍搀扶下楼,交给了水静。只见贺子珍脸上止不住地开心:“主席还像原来一样,只是老了点,头发有点花白。”
与贺子珍不同的是,毛泽东的脸色很不好,他站在那里不说话,抽着烟,面部表情带着一丝痛苦和忧虑。
毛主席和贺子珍
这一面,对于贺子珍来说非常难得,是你弥足珍贵的回忆。这是他们自上次分别后第一次见面,也是最后一次。第二天一早,水静接到通知把贺子珍送下了山。
一向坚强的贺子珍被击倒了
贺子珍心里爱着毛泽东,她怀着一种良好的愿望,满心希望自己所爱之人能够幸福快乐,只要江青能够体贴、关怀毛泽东,她就感到满足。即使江青对她诋毁和中伤,她也可以用宽容和大度包容。
最令李敏印象深刻的是,母亲曾不止一次嘱咐她,要和江青和睦相处,只为了不使毛泽东为难和烦心。在贺子珍身边照顾的护士卢泮云也她的言谈中,从未说过江青的不是,还称江青为“江青同志”。
贺子珍晚年
命运给予贺子珍苦难,她却总是以笑脸相迎。她是一位坚强的女性,无论是长征路上的苦难,还是与爱人、亲人的分离,她都能够挺过来,但毛泽东的逝世,一下子把她击倒了。
1976年夏天,84岁的毛泽东病情愈发严重,时常处于昏迷当中,情况十分危急。李敏得知后连夜赶回了中南海,她到达时,毛泽东刚刚鼻饲完毕还非常虚弱,李敏忍不住哭出了声。
似乎是听到了女儿的声音,毛泽东用尽全身力气拉住女儿的手,在她手心里面画了一个圆。李敏更加难受了,她清楚,这是父亲在挂念母亲。这次探望只持续了一小会儿,李敏就不得不离开了中南海。
过了几天,中南海再次传来电话,李敏连忙赶去,没想到看到的却是已经没有了呼吸的父亲。父亲就躺在那里,脸上没有一丝痛苦,就像睡着一样。一种悲戚感堵在李敏胸口,她想哭却怎么也哭不出来,只能用喉咙发出一点声音。
李敏和贺子珍
当有人忍不住哭出声,李敏的嗓子这才被“打通”,终于哭了出来。
为父亲操办后事的同时,李敏想到了母亲,她无法想象母亲得知这个消息会是什么样子,担心贺子珍受不住,连忙打电话给丈夫孔令华,让其带着三岁的小女儿赶到上海陪伴母亲。
毛泽东逝世的消息还是没能瞒住贺子珍,贺子珍先是一愣,随后眼前一黑差点晕了过去。贺子珍一连哭了好几天,不吃不喝,精神一下崩溃,她似乎被击倒了。
孔令华极力劝慰贺子珍,贺子珍边哭边说:“你们的爸爸走了,临终的时候身边连一个儿女都没有,好可怜啊!”孔令华默不作声,他的泪珠也在不停地滚落。
贺子珍无法到北京悼念毛泽东,只能在家中祭奠,她将毛泽东的巨幅画像摆在客厅中间,含着泪把黑纱披在照片上,然后三鞠躬,闭着眼睛祝祷。
在安排完父亲的丧事后,李敏赶回了上海,到家时,她看到母亲安静地坐在床上,眼睛望着窗外出神。李敏轻声上前,却看见母亲苍老的面容和白了一片的头发,心里难受极了。
在毛泽东去世一个月后,突然传出消息:江青被抓了起来。全上海都在欢呼、呐喊,贺子珍却一脸平静,她似乎毫不关心,甚至没一句评价,只是对李敏说:“我该回去工作了!”无论是出国前还是回国后,贺子珍总是一心想着能为革命工作,不管多少年,她的初心始终未变。
或许贺子珍自己也没有意识到,如今她已经是一个67岁的老人了,按照规定,在她这个年龄的干部已经开始在家颐养天年了。但是这一次,贺子珍仍未能如愿,命运再次捉弄了她,在一天平常的早上,她突然发现左手失去了知觉,而且抬不起来了。
贺子珍惊慌失措叫来了照顾她的护士,很快将她送进了医院。经过医生检查,诊断为中风,她的左半边身体从此偏瘫,她再也没能站起来。
没能重新工作是贺子珍最遗憾的事情,就像她原以为能在苏联学习后重新为革命工作,却不想阴错阳差错过了婚姻,如今她自由了,当她想再一次为党效力的时候,命运又和她开了这样一个玩笑,令她感到万分痛苦。
完成最后一个心愿
人民没有忘记贺子珍,1979年,贺子珍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,各大报刊纷纷报道了这个消息。照片中,贺子珍精神饱满,面颊丰腴,坐在轮椅上正在和小外孙女看画报。这是自1938年从政治舞台上消失后,贺子珍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眼前。
贺子珍出来的消息引起万众瞩目,一些多年不见的老战友也都纷纷到上海探望,大家送来鲜花,送来祝福。
贺子珍和李敏、孔令华在毛主席纪念堂前留影
突然来临的关怀让贺子珍精神大好,她第一次向党组织提出一个要求:“我想去北京瞻仰主席的遗容,我想去看看天安门。”去北京是贺子珍珍藏在心底三十年的愿望,如今“四人帮”已不再,她想要完成这个愿望。
9月3日这一天风和日丽、万里无云,太阳高高地挂在空中,贺子珍在家人的陪同下登上了党中央专门派来接她的专机。在飞机上,贺子珍俯瞰中华大地,不住发出感叹。她曾经为了这片土地四处奔波,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?
几个小时后,贺子珍终于来到了北京,一下飞机,她就迫不及待地提出要去毛主席纪念堂,瞻仰毛主席遗容。临行前,卢泮云塞给贺子珍一条手绢,贺子珍看到是红色的,摇摇头:“这块颜色不好,不能用。”
卢泮云又给她换了一条素雅庄重的手绢,贺子珍这才满意地收了起来。
贺子珍和李敏、孔令华
上午9点,李敏、孔令华、贺子珍带着孔继宁、孔东梅一起去了毛主席纪念堂。李敏和孔令华推着贺子珍,缓缓地走过天安门、人民大会堂、人民英雄纪念碑,最后进入了毛主席纪念堂大厅。
毛泽东就躺在那里,神情很安详。贺子珍的眼眶湿润,却没有大哭,只能一瞬不瞬地看着毛主席的遗容,手里不停地转着轮椅,绕着毛主席转了两圈。李敏和孔令华将早已准备好的花圈放在毛主席坐像前,静静伫立。
一颗颗泪珠终于滚落了下来,卢泮云担心贺子珍伤心过度,连忙把她推进了休息室。良久,贺子珍才稳定了情绪,叹了口气,缓缓地闭上眼睛养神。
之后,贺子珍就在北京301医院住了下来,期间,许多领导都来医院看望她,老战友们聚在一起共同回忆在井冈山上的日子,与敌人周旋的危急场面,长征时期的苦与甜。
1984年,噩耗总是悄无声息地到来,贺子珍在连续高热都不退的情况下被紧急送往了医院。得到消息的李敏夫妇连忙赶到了上海,到达时,贺子珍已经被抢救了回来,精神似乎好了一些,问李敏:“你们是不是怕我不行了,都来了。”
这日下午7点配资股牛网,贺子珍再次病危但没能就过来,这个饱经风霜的革命女战士与世长辞了。